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酒店人物 > 正文

专访高端人物的体验与(采访心语)

类别:酒店人物 日期:2019-6-18 13:15:46 人气: 来源:

  人物专访这种形式早已有之。近年来,由于时代的需要,特别是广大读者的喜爱,人物专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。

  多年来,我在上发表的人物专访、通讯、消息、特写、散文等有200余篇。我最钟爱的是人物专访,而高端人物更是我常选择的专访对象。在多年采写人物专访的过程中,我有经验,也有教训,有探索,也有。

  采写高端人物首先要选准采访对象。行业众多,人物众多,不是什么时候、什么场合、什么人物都可以进入你的采访之列。读者的需要,工作的需要,形势的需要,时代的需要,是我们选择专访对象的基本标准。

  记者选择专访人物往往定格在“富有魅力的人物,或从事有趣职业的人,或具有引起争论观点的人”。像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就喜欢选择的,如国王、国家、总统、总理中的传奇人物作为访问对象。

  人物专访既然是一种新闻体裁和形式,选择人物时就一定要符合新闻规律的要求。这就是说,作为高端人物专访的对象要有一定的知名度,要有新闻性,有典型意义,有时代感,有独特的新闻看点和新闻价值。

  1991年,为了写好七届全国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的人物专访,我事先阅读了大量与万里相关的资料,采访了他的老同事、老朋友、老部下,包括、张百发、范敬宜,还有他的几任秘书,他的夫人、子女,还有时传祥的儿子等20多人。

  写一个人物专访找20多人提供素材和资料,一篇数千字的人物专访,用了几十万字的准备资料。事明占有的资料越多越全,越容易和采访对象沟通。通过这次采访,不仅写出了一篇得到多方人士认可的人物专访,也使我和万里成了“忘年交”,他称我为“我的记者朋友”。这篇文章发表后,被《新华文摘》、《作家文摘》及港澳多家报刊摘编转载。

  人物专访最忌讳的是对采访对象的情况不熟悉,知之甚少或知之有误。一个错误的提问,一句的问话,最容易引起被访者的反感,能否做好专访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往往是能否写好专访的关键。兵家有“不打无准备之仗”之说,人物专访,特别是访高端人物不能没做好准备就贸然。我的体会是采访前的充分准备是专访成功的一半。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很多,主要有以下几方面:

  1.专访前先要熟悉被访人的一些基本情况。如年龄、出生地、文化程度、职务变迁、工作经历、兴趣爱好、性格特点、健康情况、家庭状况等。这些“简历”不宜或不便现场询问被访人。所以,必须事先从侧面,从资料中,从被访人的秘书和亲人处问到或查到。这不仅关系专访文章的真实,也有助于记者触类旁通去思考一些问题,打开一些思,补充现场采访之不足。

  2.专访前尽量收集、阅读与被访人相关的资料。主要有被访人的著作、讲话、报告、生活日记、工作记录等等,尤其要收集阅读有关被访人的新闻报道和评论、介绍。要注意的是属于隐私、保密的资料切勿触及。

  3.专访前要学习一点与被访人职业相关的知识。这样才不至于让被访人感觉你是一个外行,不愿意与你交谈。你采访修宪的专家,自己就要先学;你采访的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的人,自己就必须先对那一段的历史事实有个大致的轮廓;你采访的是个科学家,起码要对他的科学领域有所了解……例如,1991年,世界著名的“桥牌皇后”杨小燕,带领70几位有名望的律师、医生、作家、记者和企业家到中国访问,社领导让我采写一篇人物专访。由于在那之前,我只知道杨小燕多次到中国与、万里等打过桥牌,除此之外,我对桥牌一无所知。为了能采访成功,我在采访前不仅专门找人请教桥牌的知识,还找了一本《桥牌入门》连夜学习。这才使我能在采访确提问,对她讲的“的叫牌风格”,对她形容的“万里的打牌的风度”,能够正确理解和表述。

  4.采访前一定先要拟定采访提纲——根据专访的意图和已经了解的情况列出你要提的问题。有时可以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经提炼、筛选拟定采访提纲;有时采访你不熟悉领域的人,就需要先向内行请教、学习,只有自己先搞懂,才能拟出有思想、有底蕴的采访提纲。例如,2002年是中国现行颁布20周年,社领导让我专访修改制定82健在的几位领导人中职位最高的一位关键人物——。为此,我不仅认线和有关修改的文章,并向方面的专家请教。为更好地与采访对象沟通,使他能作好较充分的准备,我在采访前就把拟好的采访提纲送给被访人。修宪的采访非常成功,王老讲出了20年前修宪过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。《话说当年修宪》一文刊出后,不仅受到专家好评,还荣获第13届制度好新闻的特别。

  总而言之,“”会加大你同被访人的距离,产生无共同语言之感。我认为上述4项都是高端人物专访准备工作中必需的“基础建设”。

  5.由于被访人的谦虚、谨慎,他们往往不愿意谈论自己的长处、业绩、成就、功劳、品德、爱好。由于采访的时间有限,被访人不可能谈的很多很全。由于某些被访人的不谈或年事太高记忆力不好等原因,采访中容易形成“冷场”。因此,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,事先访问被访人的亲属、朋友、同事、部下、秘书,甚至司机、厨师、保姆等,往往能得到生动、形象、有趣、感人的素材。有人称这种事先准备工作为专访的“专访”。很多脍炙人口的人物专访往往得益于这种素材的准备与收集。常言道,做事要胸中有数。经验证明,凡是事先充分准备、胸中有数的人物专访,采访时,就会提出精彩之问;动笔时,灵感就会呼之即来。反之,就会问不到点子上,抓不到感人的细节,写不出读者喜爱的人物专访。

  平等的视角——记者不能有“见官矮三分”之感,也不可以“无冕之王”自居。不论是对高层领导,还是其他名人都应把他们与普通的采访对象摆在相同的上来看待,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平视”。 特别是在采访高层领导人时不要奉承,更不要以部下的仰视提问。因为以记者身份出现的采访者是大众的代表。

  在采访中,我切身感受到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接受采访时非常谦虚、平实、坦诚,总是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记者,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

  对人物专访的采访,有人说是“眼睛的采访”、“耳朵的采访”、“口舌的采访”,因为采访要用口舌去问,眼睛去看,耳朵去听。但怎么看,怎么听,怎么问大有学问。特别是采访高端人物更有其特殊之处。

  仔细的观察——观察就是“用眼睛采访”,就是“察言观色”。被访者的举止言谈、性格神情、嬉笑怒骂、兴趣爱好都是我们时需要观察的。被访者工作和居住的,书橱中的书,墙上的书法、绘画、,书中的批注,架上的球衣、球拍、乐器,桌上的纪念品、杯……对被访者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仔细观察后,会发现很多可以入文的动人的细节、情节和小故事。

  有人说,记者的全部生涯就是一个提问者、聆听者和记录者。实际上,一个称职的记者还是“眼观六”的观察家。他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,要善于捕捉容易被忽视的细节。

  观察中特别不要忽略能反映本质的细节,细节描写能增强现场感。在人物专访中,把采访现场和生活中捕捉到的人物的动作、声音、笑貌等细节加以再现,会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,增强人物的真实性。

  巧妙的提问——由于专访对象不同,提问方式也因人而异、因人而问。在采访中记者常用的有式法、含蓄点拨法、间接探问法等。我在专访高端人物时,多采用直接切入式的提问和情感交流式的。

  直接切入式,即见面后“开门见山”,“单刀直入”地提问,这种提问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,形成成熟、高质量的采访提纲。

  情感交流式,即先以情感拨动对方的心弦,以兴趣点拉近双方距离,制造一种和谐、友好、信任、平和的气氛,兴致所至,然后乘势而提问、对话。

  有人把采访比喻为“提问的艺术”。有好的提问,才会有好的回答;问得巧妙,答得精彩,才有可能写出高水平的人物专访。

  全国政协副安子介对汉字研究有重要贡献。在安先生专心编著《解开汉字之谜》那1500多个日日夜夜中,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汉字,不仅所有的业余情趣统统被抛到九霄云外,太太也只得与寂寞和孤独为伴。为了向在他写书过程中孤寂的太太表示感激和歉意,他在书的扉页上写道:To my wife Louise for her great patience,tolerance and for— bearance(献给我的妻子Louise为了她的伟大的耐心、和)。1993年,我采访他的第一句话是告诉他曾在袁晓园家看到过他的英文版本《解开汉字之谜》,扉页上写给他妻子那段话使我很。当看到安先生脸上那哀痛的表情时,我当时甚至有点后悔自己谈到这个冒昧的话题。可是正是这一句开头话使我的采访十分成功,了安先生尘封多年的深情回忆。

  另外,在采访的过程中不是有了采访提纲就万事大吉,还要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,察言观色,随机应变,做到“提好问”。

  认真的倾听——记者要始终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回答。认真倾听是获取更多专访内容的一种方式;是识别和间接材料的一种手段;是访问者的一种虚怀若谷之情;是对被访者的一种尊重。由于你的认真倾听,被访人自然乐于同你对话,乐于回答你的问题。同时还可以从对方的回答中发现新的问题,从而刨根问底,以免错失良机。

  倾听时,千万不能左顾右盼,要把目光注视到对方的面部,千万不可流露出对被访者的谈话不感兴趣的神情。当非常健谈的被访者把话题扯远,谈话“跑题”时,千万不要急于打断被访者的话,要见机行事,巧妙地把话题再拉回来。

  当被访者性格内向,不谈、叙述不清时,千万不要焦躁的神色。要善于引导被访者疏理思,抓住要点提问,使谈话言之有物。

  还有当被访者谈的时间过长,谈的内容重复,你已经不感兴趣时,千万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话,免使对方的思绪“短”。当发现被访者身体欠佳,精力不旺,只给记者较短的采访时间时,千万不可延长专访时间。

  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,就要为读者提供更多可资感觉的东西,这点在人物专访写作中尤为重要。而感觉又来源于文章中大量的细节描写,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,细节就是品位,细节决定高度,细节决定深度。人物专访的教育和激励作用,往往是通过读者感情上的共鸣来实现的,因此,一篇可敬、可亲、可信、可读的高端人物专访,必须有几个让人看了心里发热的细节才算成功。以细节动人,以细节取胜,可以说是人物专访成功的一个“秘诀”。

  细节可以是一个物件。2004年,原全国常委会副委员长孙起孟在家里接受了记者的专访,我看见他穿的裤子还是用黄炎培早年送给他的一件大衣里子改的,起码有50年以上的历史。专访完稿后,我把稿子送给孙老审阅。两天后,秘书给了我一份孙老亲笔写的修改意见。孙老以十分谦和、商量的语气,密密麻麻写了将近一页。特别令我的是,这些意见竟是写在一页废纸的背面。我把这两个细节写进了文章,许多人都说印象很深。

  细节可以是一个行动。1995年,我采访湖南省省长杨正午,写他搬家没有惊动任何人,连搬运工人也没请,全靠夫人用背篓背。人们每天看见他的夫人背着土家族特有的背篓,像燕子衔泥似地把家搬完了。文章刊出后,国内外不少报刊摘登,杨正午的老伴也有了“背篓夫人”的美称。

  细节可以是一段线年,当记者问全国代表姜德明写议案为什么要这样拼命。他回答:“我患了两次癌症,我来开会是来一次就少一次。这次在我来参加‘’之前的10多天里,身体状况非常差,特别是右手手指的关节疼。我原来患骨癌时就是一开始酸痛,逐步疼痛加重,我最近梦见偷东西被发现也是这种感觉。我感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时光已为数不多,我知道自己随时都有可能倒下。既然农民兄弟和人民群众将他们的心里话说给我听,我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们都整理出来,将基层百姓的带到,这是我作代表的惟一心愿……”姜德明这段朴素的话让我感到十分震撼!这段话是姜德明生命中迸发出来的真实情感,这段话使读者感受到澎湃在人物内心深处的,也使读者真正感觉到了这厚厚的一叠议案的真实分量。

  细节可以是一串串泪花。1995年,我发表人物专访《铮铮铁骨与寸寸柔肠》一文,写的是经过三次爬雪山,两次过草地的老将军。在他80寿辰的生日上,当看到孩子们点亮祝福的烛光,接过孩子们献上温馨的鲜花,听到三个孩子噙着泪水向他们的父亲倾吐着心底的祝福时,这位一身铮铮铁骨的老将军眼含着闪闪的泪花。显露的是一位感情丰富的,是一位热爱生活、热爱子女的慈父。

  细节也可以是一件件小事。2004年,我采写接触、参与整个国家的立法达50多年,人称新中国立法工作“活字典”的原全国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顾昂然。写他任部级干部已经20余年,正部级也有10年以上。他自己不要套间式的办公室;不配秘书;出差也不带随员,住房一再要求住单间就行;到地方开会,要和大家一起乘大轿车,开完会就马上回来,不去参观游览……邻居眼中的老顾是一个普通、谦和的白发老人。牵着小孙女的手,接孙女放学;提着小菜篮买菜;节假日乘公共汽车看望同事和亲友;期间,步行上下班……一件件小事让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平民式的的高级干部。

  正是这些动人的细节描写,使通篇人物专访具有了灵气和神韵,增强了感染力和亲和力。一般人都有这样的体会,阅读一篇人物专访,可能一些主要的事情忘了,而表现人物的细节却难以忘怀。为什么?因为细节最能传神,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。

  凡是感人的细节,一般都是记者到现场观察得到的。此外,留心谈话中新发现的线索,进行追击,深入挖掘,也是抓细节的一个重要途径。也就是说如果没有“打破沙锅问到底”的,生动的细节很容易从自己眼皮底下滑过去。生动感人的细节,并不是唾手可得的。它要求记者有极强的观察力,要善于在深入采访中,通过比较、鉴别,找出人物的独特之处来。

  在采访中抓住细节的同时,写稿时还要注意巧妙地运用细节。细节写在关键处,能很好地打动读者的心,同时,挖掘细节的内涵,分出层次加以运用,能使新闻报道变得更有深度。要写出细节的个性来。好的细节具有强烈的个性,即这个细节只适用于这个人,换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可能就不适用了。要写物专访就应少用记者的议论,要挖出能催人泪下的细节,用事实说话。

  浓浓的亲情——无情未必真豪杰,真情更显英雄色。写一篇好的人物专访,必须要有“情”字。那是一种让我一次次泪湿稿纸的之情,那是一份浓重悠长的挚友之情。我眼前浮现的是一个个有浓厚真情的人物。这些人物,无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是平民百姓,无论是实业家还是作家……他们的言行举止、谈吐语音,有的洋溢,有的真情抒怀,有的寄托乡情、友情,有的流露亲情、爱情,诸多情感,归根结底乃是对民族之情,对祖国之情,对亲人之情。情长纸短,记者的笔经常难以完全表达出他们那的情操、情怀与情缘。

  过去有些人物专访往往把人物写得硬邦邦的,似乎是少情、无情,甚至是绝情的人。特别是写等高端人物只懂得政务,只知工作和学习,是一些无家庭情趣的人。这样的人物就是再有成就,连记者自己都不,如何打动读者?高端也是人,他们也应该有的喜怒哀乐。记者应还高端人物一个原汁原味的本色,让一个个丰满、灵动、人性化的人物脱颖而出。

  亲亲的话语——话语是表达词意的符号,也是情感的外现。由于高端人物、文化、素质较高,他们往往讨厌奉承之词、拔高之语、溢美之言,不愿意听到或看到。为避免带来负面影响,在高端人物专访中,切忌用华丽的辞藻去,用溢美之词去雕琢,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平地拔高。

  自然,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,文学的一切表现手法都可利用。其实,用文学技巧去修饰细节,刻画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描写,目的就是为了让文章生动活泼,更具可读性。但是“人物专访”之文,一定要注意“文如其人”,语言的真诚、朴实、自然、亲切,才是最本色的,最感人的。通俗化、口语化的语言,深入浅出的平实、亲切、朴素的风格更受读者喜爱。

   文章来源于博贝棋牌850游戏
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声明: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,不代表站长立场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CopyRight 2010-2016 凯德酒店网- All Rights Reserved